工艺与设计对处理水量的影响—以某食品厂为例
标签:食品废水处理
日前,由漓源环保承建的某食品厂废水站改造项目已正式开始调试投用,目前正在逐步提升处理负荷。
该企业是一家主要生产咖啡及相关制品的代加工生产企业,废水中COD、BOD、SS、色度等严重超标。COD高达3000mg/L,该企业原有的废水站原设计处理量为100t/天,采用工艺为“气浮+絮混凝沉淀+水解酸化+接触氧化+沉淀出水”的处理工艺,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容积均为88m3,根据漓源环保试验,原水经过混凝沉淀后去除率可达到30%,即进入生化阶段的废水COD为2000mg/L左右,根据计算,水解酸化进水容积负荷达到2.5kg/(m3·d)。
从设计规范的角度看,原废水站设计的负荷在水解酸化负荷取值范围的中上值。但是水解酸化还要配合布水、出水使用,保证池底进水均匀、上升流速、出水堰负荷等参数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而原设计的水池却没有相应的布水和出水设施。因此,实际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。在污水站投用后,因为企业生产初期水量少,浓度低,废水站还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,随着企业产量的逐步增大,废水量的逐步增多,废水站根本无法达到100m3/d的处理负荷,甚至连50吨都处理不了。
随着废水量的增加,而废水站的处理负荷无法提升,反而因为无法承担高负荷而导致生化环境恶化,处理量进一步降低。该企业在无奈之下,只能额外增加了一套一体化设备及芬顿氧化设备。但是处理效果也不尽人意,在漓源环保改造前,该废水站的实际处理量只能达到60m3/d,而且出水水质主要靠末端的芬顿系统把关,污水处理效率低,运行费用高。水池空间严重浪费。
根据该企业的情况,漓源环保在现场实际勘察和实验室小试后,以尽可能利用原有水池和设备为基本原则,提出里针对性的改造方案。改造后废水站处理水量可达60m3/天。目前,该项目已改造完工投入使用,调试进展顺利。日处理量现在已经超过40m3/d,已经基本满足厂内的生产需求。